1.新能源汽车
国内多家车企公布6 月电动车销量
我们认为,2023 年6 月,国内多家车企电动车交付量同环比提升明显,理想、极氪6 月交付量同比增速均超100% ,以上统计的车企中6 家车企交付量环比攀升。根据乘联会预测, 6 月国内新能源车零售销量67.0 万辆左右,环比增长15. 5%, 同比增长26.0%,渗透率约36.6%。在下游需求提升以及新增供给增加的推动下,电动车销量持续增长,带动产业链稳定向好发展。
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产业链有望向好发展据财政部官网,财政部等三部门发布《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我们认为,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延续有望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优势并稳定市场预期,从而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向好发展。在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的大力支持下,叠加经济实用的新能源汽车车型供给持续丰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持续增长、带动全产业链需求扩大。此外,此次政策对于减免税额的限制有望推动作为销量主力的0- 30 万价格区间的车型销量提升、带动新能源车渗透率进一步提升。
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成都市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23—2025 年)》
从市场端来看,根据中国充电联盟、公安部数据,截至20 22年底,国内公共+私人桩保有量为521. 0 万台,以202 2 年底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1310 万辆计算,车桩比为2. 5:1,与20 21年底的3.0:1 相比,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我们认为,整车和充电设施的发展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未来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以及政策的推动下,国内充换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望持续优化。持续看好:1)设备端, 在充电桩需求提升的趋势下,模块、整桩等设备端有望受到直接的带动,实现销量的提升。2)运营端,充电运营属于新能源汽车服务后市场,在充电需求迎来提速的情况下,运营商盈利能力有望提升。
核心观点:
国内新能源汽车完成认知度和接受度提升的初级阶段,在驱动力由政策端向市场端逐步转变的过程中,新能源汽车进入加速渗透阶段。海外电动化决心明确,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实现共振。技术革新为推动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有望带来性 能、成本、安全性等多方位的提高。重点关注供给端的变化,持续看好积极拥抱新技术和竞争优势显著/格局优化的两条投资主线,具体包括:
1)前期产业链去库存基本结束,即将开始新一轮补库,各环节有望进入排产量增阶段,同时需求向好将带来产品价格稳中有升,看好盈利水平触底或有望出现拐点环节。
2)关注海外市场积极边际变化,具备国际化供应实力的厂商更加受益于全球电动化发展。
3)所处行业格局清晰且持续优化、产能加速布局推动份额持续提升、具备较强护城河的标的。
4)各环节具备成本优势的企业,在需求及价格向上阶段较强的盈利弹性。
5)技术路线明确,拥有迭代逻辑较强产品的厂商;自身技术持续升级且具备领先优势、业务实力不断增强、多元化布局带来更多亮点的优质企业。
6)持续完善的充换电设施环节,充电模块、整桩、运营等。
7)复合集流体:具备成本、能量密度、安全性等多方面的优势,设备端、电池端、材料端共同发力,持续推动产业化应用,关键设备、工艺和材料端需求有望提升。
8)钠离子电池:技术日趋成熟,有望在储能、低速车等领域实现率先应用,具备相关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集流体、壳体以及电池端技术、产品、产能布局的企业有望获得增量市场。
9)M3P 电池、磷酸锰铁锂等新技术、新材料环节有望迎来规模应用
10)在政策以及需求推动下,有望快速发展的氢能、两轮车等环节。
受益标的:宁德时代、天赐材料、科达利、尚太科技、璞泰来、东威科技、宝明科技、骄成超声、天奈科技、欧克科技、曼恩斯特、双星新材、鼎胜新材、万顺新材、胜利精密、亿纬锂能、当升科技、杉杉股份、中科电气、容百科技、振华新材、中伟股份、诺德股份、嘉元科技、恩捷股份、星源材质、德方纳米、孚能科技、鹏辉能源、华友钴业、宏发股份、特锐德、斯莱克、炬华科技、盛弘股份、科士达、道通科技、绿能慧充、英杰电气、通合科技、万马股份、欧陆通等。
2.新能源
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河北省风电、光伏发电年度开发建设方案拟安排项目情况公示》
根据国家能源局,2023 年一季度,河北省新增光伏装机容量1.562GW,其中分布式光伏为1.115GW。我们认为,一方面,《公示》所涉及的项目利于支撑河北省的新增光伏装机容量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公示》对保障性并网项目和源网荷储项目均设置了配储的标准,推动储能需求释放并助力河北省新能源的消纳。
福建省海风竞配项目推进
福建省发布2 0 23 年海风竞配细则,伴随平价海风竞配陆续启动, 海风景气度持续向好。风芒能源根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8 个地区开展平价海上风电竞配工作,共计4 1 .5 9 6GW。我们认为,伴随其他省份后续陆续开展平价海风竞配,海风装机规模有望不断扩大,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当前阶段重点看好“海上”+“海外”两条投资主线:1)受益于结构性改善、单位盈利具备提升空间的导管架和海外单桩供应商;2)海外海风装机需求提升,海缆、管桩招标需求前置,具备出海能力的优质供应商。
6 月储能国内招标量持续景气
我们认为,根据CNESA 统计,2023 年1-6 月招标量合计为61.5GWh,中标量合计为49.7GWh;上半年招标量可观,为后续装机提供有效储备和支撑,随着原材料成本压力释放及新能源项目落地将进一步推动行业景气向上。
核心观点:
(1)光伏
行业发展趋势上我们认为,1)需求结构上,重点看好价格刺激下的集中式电站的需求反弹;2)看好胶膜在需求刺激下的规模放量+ 盈利修复、关注支架等辅材环节需求提升机遇;3)硅料价格快速下跌,产业链向下传导。①短期看电池片+组件环节受益上游利润释放,具备较高价格交付订单的组件厂商盈利水平有望提升,除头部厂商外,二三线也有望迎来修复机遇;②中长期看,新技术溢价及具备渠道优势的相关一体化组件厂商竞争力显现;4)颗粒硅产能持续释放,在产业链价格下滑的趋势下,颗粒硅将体现其成本及能耗优势;5)逆变器方面,组件价格回落后国内大型地面电站被抑制的需求有望释放,集中式逆变器需求有望快速反弹。
受益标的:仕净科技、阳光电源、晶澳科技、通威股份、上能电气、德业股份、TCL 中环、晶科能源、钧达股份、爱旭股份、隆基绿能、福斯特、福莱特、天合光能、双良节能、欧晶科技、锦浪科技、昱能科技、禾迈股份、正泰电器、中来股份、联泓新科、中信博、石英股份、宇邦新材、通灵股份、通润装备、天通股份、赛伍技术等。
(2)风电
我们重点看好两条主线,1)受益于结构性改善、单位盈利具备提升空间的导管架和海外单桩供应商,如天顺风能、大金重工等; 2)海外海风装机需求提升,单桩、海缆招标需求前置, 具备出海能力的优质供应商将有望受益于海外需求释放带来盈利弹性,如中天科技、东方电缆等。同时关注以下环节的投资机遇:
海上风电持续降本,加之广东、山东出台地方补贴政策,需求有望持续提升,海风细分赛道增速更快,壁垒更高。未来深远海发展趋势明确,看好海工产品(管桩、导管架等)、海缆等相关环节,政策扶持力度较大区域相关产能有望显著受益于区位优势,同时关注海缆订单旺盛带来的外溢二线厂商机会;另外,塔筒成本加成的定价方式利于原材料成本顺价,且行业需求 向上下利于加工费改善,陆海产能布局完善有望受益行业需求共振;
看好国产部件在大型化趋势下及格局变化下的机会,如主轴、铸件、叶片等环节;
看好主轴轴承等精密部件的国产替代机会;
看好新技术变革下的机会,如机器人减速器轴承,滑动轴承环节;
看好整机环节格局变化及技术变化下的机会;
看好高压电缆料的国产替代机会;
受益标的:中天科技、天顺风能、大金重工、泰胜风能、海力风电、东方电缆、五洲新春、天能重工、亨通光电、亚星锚链、振江股份、恒润股份、广大特材、中际联合、宝胜股份、汉缆股份、金雷股份、日月股份、起帆电缆、新强联、长盛轴承、双飞股份、万马股份、三一重能、明阳智能、运达股份、金风科技、中材科技等。
(3)储能
技术的迭代更新、成本的持续下探、商业模式的不断探索,储能产业的内生增长和外生动力将共同促进行业整体的快速发展,国内电网侧储能和工商业储能共同繁荣,我们看好:
1)储能变流器相关:PCS 与光伏逆变器和UPS 技术同源性强,国内电力电子技术相关企业广泛涉足UPS、IDC、光伏逆变器业务,此前已具备多年的产品经验,储能PCS 产品开发具备优势。同时,大功率逆变器受上游原材料约束,竞争格局相对较好,头部企业具备良好的供应链及库存管理能力,IGBT 模块相对紧缺背景下保供能力凸显,我们认为具备规模和渠道优势的企业有望受益。
2)储能系统集成:储能系统集成看重集成商的集成效率、成本控制以及对零部件和下游应用的理解,在系统优化、效率管理、成本管控以及应用经验具备竞争优势的供应商有望在储能市场规模扩大中受益。
3)高压级联:国内风光配储政策力度加强,大容量储能项目有望加速建设,高压级联技术具备成本和效率的双重优势,在电网侧大储和工商业侧储能中有望迎来机遇。
4)电池:储能系统装机规模的快速增长将直接推动锂电池需求提升,以及钠电池、钒电池等技术发展以及应用,具备性能成本优势、销售渠道以及技术实力的企业有望受益。
受益标的:阳光电源、科华数据、盛弘股份、上能电气、德业股份、科士达、智光电气、金盘科技、锦浪科技、宁德时代、亿纬锂能、鹏辉能源、国轩高科、派能科技、同力日升等。
3.风险提示
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不达预期;新能源装机、限电改善不达预期;产品价格大幅下降风险;疫情发展超预期风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